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身边的事 > 正文
    购物车
    0

    “周善人”的旬邑情结 记陕旬邑煤矿矿长周时昌

    信息发布者:唐家村
    2016-11-12 01:31:17   转载

     编者按: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民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发展路子,成为全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和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一。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支推动力量,就是名扬世界、规模庞大的中国“五大商帮”之首的浙商群体。

      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曾强调:浙商要继续弘扬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争做科学发展的实践者,和谐社会的建设者,改革创新的先行者和优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中共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在2007浙商大会上,总结了浙商的“八种精神”,即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奋发有为的自强精神、不图虚名的务实精神、恪守承诺的诚信精神、勇往直前的开拓精神、吐故纳新的包容精神和互信互利的团队精神。

      2008年,浙江省的人均GDP和人均收入都排名全国第一,浙商不仅为国家统筹区域发展作出了贡献,且受到了投资地干部群众的普遍好评和充分肯定,为了树立典型和表率,中国经济时报将陆续推出中国浙商系列报道,总结典型优秀浙商的成功经验,追忆其艰苦创业的历程,褒扬其伟大善举和社会贡献,以激励更多的人向浙商学习,从而促进全民创业、实现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中国浙商系列报道(一)本报记者 汪卉 ■周亚楠 成林

      他,从我国沿海发达城市浙江温州来到祖国的大西北,十多年来默默支援西部大开发,建桥修路、捐资助学、招商引资;

      他,从一个下井作业的普通矿工,到承包开矿的“周总”,为了矿工的生命安全,上世纪90年代,7天时间损失了借来用于创业的10余万元;

      他,积极协助旬邑县人民政府招商引资,为陕西旬邑换来几个亿的投资项目;

      在陕西创业的这13年间,至今还有许多为人津津乐道的创业故事,也为他传奇创业路上增添了更多神秘的色彩。

      给考上大学的矿工子女数万元的援助,长期资助十几个贫困大学生学费和生活费,自费为陕西旬邑招商引资,更与陕西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是什么力量驱使一个浙商誓把根扎在旬邑?是什么力量让一个浙商数年中拿出数百万血汗钱坚决做慈善事业?

      他,被旬邑县当地众多干部群众和一些媒体记者称为“周善人”,常常和员工共勉“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旬邑人”。

      他,就是浙江温州商人、陕西省旬邑县百子煤矿生产矿长周时昌。近日,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对周时昌进行了专访,解读这位浙商的旬邑情结。

      17岁开始“地下工作”

      初见周时昌,这个憨厚的温州商人朴素得让记者吃惊,坐拥上千万资产的周总低调简陋的办公室让人难以置信,人群里不加提醒几乎找不出这个传奇人物。

      周时昌祖籍温州平阳,和浙江的许多地方一样,人口众多却资源匮乏。由于家中姊妹众多,年幼懂事的周时昌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17岁就只身离开家乡,前往湖北松宜铁路建设指挥部担任勤务员,在这两年多时间里,他还曾投身于宜昌的防空洞建设工作,机缘巧合,也许是源于这次工作经历,于是周时昌开始了他几十年的“地下工作”。

      1975年,周时昌通过老乡的介绍,来到河南省平顶山下井挖煤。

      “当时我下煤井每个月的工资有120多块钱,已非常让人羡慕,但是工作很辛苦。作业的矿井非常深,下井需要爬山,然后乘坐电梯,我在那里干了一年零两个月。”回忆起自己第一次下井工作的煤矿时,周时昌不禁感慨良多。

      在外漂泊的岁月里,周时昌还曾辗转在山西临汾等地的煤矿打工。“当时因为务工手续不全,我被当地公安机关当作流窜人员遣返回家了。”想起当年的经历,周总忍不住笑了起来。

      在此后的两年间,周时昌一直在家务农,但是由于家中兄弟姐妹太多,家里负担很重,在八人中排行老三的他,再次选择外出打工养家。

      1978年,适逢改革开放初期,周时昌来到山西大同的一个煤矿下井作业。由于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担任了班长,每个月有800多元的工资,这在当时已是相当不错的收入。有了积蓄的他,在1978年底回家,组建起了自己的家庭。

      完婚不到一个月,周时昌又再次来到了大同下井采煤。此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周时昌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

      1978年开始,山西大同乡镇、民营煤矿兴起,不甘寂寞的周时昌通过在大同矿务局担任负责测量的工程师老乡介绍,开始承包掘进巷道和采煤工程,而这一干,就是6年。

      1985年,周时昌来到大同怀仁县吴家窑煤矿承包生产。一天,当周时昌正在井下作业时,紧紧相邻的下一个煤层发生了透水事故,事故发生后,当地政府关闭了吴家窑煤矿,并开始进行整顿。

      之后的几年,由于煤炭行业不景气,周时昌曾多次承包煤矿生产经营,也曾多次回到井下当采煤工人。

      在重新承包吴家窑煤矿生产赔本后,他尝试承包海鲜酒楼。但由于赊账严重和要账难的问题,酒楼仅一年就亏掉了多年来积攒的所有积蓄,周时昌的转行尝试失败了。

      情系西安扎根旬邑

      “确实没有办法了,1997年我离开了充满着希望而失望的大同,来到了古城西安,投奔在西郊三桥做皮鞋生意的姐夫。”谈起当年的挫折,周总脸上仍然带着微笑。经过考虑,他决定继续做自己熟悉的煤矿生产承包。

      在向姐夫借了10万元后,周时昌来到陕西彬县考察煤矿。由于天气炎热和水土不服,他在彬县病倒了,简单地打了一针后,周时昌拖着病体开始进行煤矿承包的谈判。经过与彬县虎神沟煤矿周峰矿长两天的协商沟通,周时昌最终以每吨36元的价格包下了该煤矿的生产。

      然而周时昌承包虎神沟煤矿后,却仅仅只干了7天。在下井巡查时,周时昌发现通风严重不畅、瓦斯超标,同时安全设施投入不足,和矿领导沟通无果后,出于对工人安全的考虑,他毅然决定不干了。

      因为毁约而押金无法退还,加上工人来回路费和吃住,7天时间,借来的10多万元钱打了水漂,一分不剩。“安全不能保证,我宁愿不干,说啥也不能拿工人的生命安全去换钱。”回忆起当时所做出的决定,周时昌显得十分坚决。在这个浙商的朴实言语中,我们读出了太多的感动。

      短暂的休整后,没有被挫折击倒的周时昌,在姐夫的帮助下再次东拼西凑借了12万元,来到了旬邑县继续承包煤矿,成为浙商在旬邑投资的第一人。而这一来,他就把根扎在了旬邑。

      投资环境是摇篮 “老周”连接浙陕情

      据周时昌介绍,旬邑县山水灵秀、民风淳朴,群众忠厚善良,政府干部团结务实,始终以开放的政策环境、诚信的人文环境、优质的服务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对待外来投资者。

      作为第一个在陕西旬邑县投资的浙商,勤劳、厚道的周时昌为浙商在旬邑树立起了一面旗帜。在承包煤矿的同时,他积极邀请家乡的商人来陕西投资创业。

      自2003年起,不少浙商通过周时昌介绍来到旬邑投资兴业,并且都有了很好的投资收入,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解决资金、就业等问题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2008年11月,周时昌协助旬邑县委、县政府等几大班子的领导到温州考察、招商,一路上全程陪同,安排食宿、牵线搭桥,跑前跑后。功夫不负有心人,此行为旬邑县带回了几个亿的投资,这使得旬邑县的老百姓对周时昌更加肯定。

      用一位旬邑县主要领导的话说,在旬邑县提起周时昌,没有人不为他的人品厚道而竖大拇指的。

      周时昌煤矿所在地原底乡的党委书记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对老周的评价是:“老周在我们乡甚至整个旬邑县的口碑是众人皆知的,一个投资我们旬邑的温州商人,对待旬邑的父老乡亲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十里八乡的困难户、孩子上学困难的,只要找到他或者他听说后,老周每次都是慷慨解囊,让我们旬邑人很受感动。每到逢年过节,老周都主动找到我,拿出钱来给乡里的困难户送钱或送年货,一个商人追逐的不就是利益最大化吗?像老周能做到这样仁义实属不易。”

      提起去年老周自费组织县里领导去温州招商引资的事迹,乡党委书记更是打开了话匣子:“老周的举动让县领导都很感动,在温州的几天时间里,老周自掏腰包带县里的招商团把温州的企业、政府部门参观了,让我们真的长了见识,也学到了知识。为我们旬邑招来了数亿元的投资,他对旬邑老百姓的帮助,对旬邑县近几年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常年在深山里工作和生活,来自温州的老周对陕西的生活环境和饮食习不习惯?老周笑着说:“虽然两个地方的气候和生活习惯不一样,但是陕西人更淳朴,更容易交流。我喜欢陕西这个地方,所以我不遗余力地给旬邑招商引资,我爱上了这里的山山水水,我已经把这个地方当成了我的第二故乡,我现在也喜欢‘咥面’。”老周带着南方口音的陕西话逗乐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周善人”热心助学

      在旬邑县、特别是原底乡的百姓口中,只要一提到百子煤矿周时昌,都会称他为“周善人”。

      周时昌儿时家庭贫困,姊妹众多,自己无法受到好的教育。所以,当知道谁家孩子学习好而没钱上学,他的心情比谁都急。

      他时刻关注着旬邑县当地的教育事业,长期为十几个贫困大学生提供经济援助。据县教育局一位领导介绍,周时昌定期将每年的学费和生活费直接打到自己资助的贫困大学生账户,并经常和他们联系、沟通,为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这十几人分别就读于江西、四川、西安等地的知名高校,目前他们在校的学习和生活都比较顺利。周时昌还为百子煤矿每个考上大学的矿工子女一次性发放5000元奖励,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并嘱咐将来有出息了,要将爱心接力棒传递下去。

      百子煤矿附近的原底乡中心小学一直存在冬季取暖方面的问题,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温暖舒适的教室中读书,周时昌曾几次为学校在取暖上提供帮助。今年,更是先后为原底中心小学免费提供了3车取暖用煤,累计价值数十万元。

      元月9日下午,记者来到原底中心小学,学校搬运取暖用煤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见。原底中心小学的第五军科校长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学校供暖每天需要消耗至少一吨煤,往年也曾有人为学校冬季取暖难的问题提供帮助,但是像周总这样为学校彻底解决供暖困难的,还是第一次。”校长带领记者参观学校时,指着残留的取暖用煤搬运痕迹说:“昨天下午,周矿长亲自又为学校送来了一车煤,我当时不在,没来得及感谢他们。如果你们去矿上,一定要替我好好谢谢人家。”随后,第五校长领着记者来到六年级教室参观,教室中间的炉子烧得正旺,火苗窜得很高,炉边堆着充足的煤,孩子们正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学习。

      此外,周时昌还积极投身当地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做出了不小的贡献。2008年和2009年,周时昌连续两年被旬邑县委、县政府评为“旬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个人”。记者在周时昌的办公室,看到了这些证书和奖杯。曾被他帮助过的人们送来的锦旗挂满了墙壁,锦旗上书写的感激言语是对他多年坚持慈善事业最好的诠释。

      “厚道”是秘笈

      在采访中,当记者问起周时昌所信奉的座右铭时,他思考了片刻说道:“我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我自己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一直相信‘勤奋是成功的保证’。”

      百子煤矿法人田建勤矿长笑着对记者说:“老周勤快着呢,半夜醒来都喜欢去井下看看。”周时昌笑着解释道:“下井看看,心里踏实了才睡得香。”

      多年和周时昌搭档的田建勤也许是对老周最了解的人,当记者问起这个问题时,田矿长笑着说:“你们这可算问对人了,我和老周在榴石村煤矿就认识了,这么多年共事,他这人啊,老实、厚道。老周重视安全生产,你们看他当年经济那样紧张,宁可赔10万元借来的钱,都不继续开矿就知道了。他先后在旬邑承包经营了3个煤矿,大家都相信他、认可他。”

      一说起周时昌的创业经历,田矿长就有说不完的话。他想了想又说道:“其实百子煤矿这两年的整体经济效益不是很好,产量2008年1万多吨,2009年也不到3万吨,基本上处于亏损状态。但是老周在安全生产上的投资从不打折扣,别人买10套安全器材,他肯定买20套。”

      “老周厚道,一直给困难户捐钱,当地这么多大学生都是他在支援着,学校缺煤了二话不说就给人家拉几车去,大家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但老周对自己花钱却很小心,回温州老家为了省钱,不乘飞机换乘长途大巴,而把来回途中剩下的2000多元花费捐给贫困学生。”

      在采访中,田矿长一直不断地重复着“厚道人,老周人真厚道、真善良”。

      随后,记者来到矿区,和刚下班的郑家镇李家村工人李东辉攀谈了起来,当让他谈谈眼中的周老板时,李东辉告诉记者:“周总心好得很,特别关心工人,过年过节还买烟买酒去家里头慰问职工,平时给工人伙食也弄得好,关心工人生活。”

      李东辉的女儿李妮考入了陕西省中医学院,周时昌得知后立即奖励了李妮5000元,鼓励她好好读书。李东辉说起这件事感慨良多:“我在矿上干了十几年了,以前有时还发不上工资,周总来了以后每月15号按时全额发放工资,从没晚过一天。周总办事稳当,考虑得周道,人心也细,关心工人生活,我们干活也踏实卖劲。”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曾受到周时昌资助的大学生第五亚龙家离百子煤矿不远,立即提出去他家里进行采访,一行人驱车赶往第五亚龙家。

      驾车行驶在颠簸的山路上,翻过土塬,半小时之后我们来到了第五亚龙的家中。他的母亲潘慧琴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这个勤劳朴实的农村妇女,在接受采访中略显紧张。

      但记者一提起周时昌资助第五亚龙上大学的事时,潘慧琴便打开了话匣子:“当时那个大善人,就是百子煤矿的周老板,听说亚龙考上大学了,高兴得很,说娃娃以后要给社会做贡献呢,奖励了娃娃5000块钱。”

      潘慧琴告诉记者,家中种有六亩果园,但是今年套袋套少了,没赚下钱。“农民可怜得很,就指望着娃娃好好学,拿上笔杆子了多挣钱,多给社会做点贡献。”

      淳朴的潘慧琴不太会表达自己的感情,但是,记者在其脸上分明看到这一家人对周时昌的感激之情。

      “一个素未谋面的浙江老板,能对我们家慷慨捐助,实在让我们一家人很感动,在教育娃娃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让他以后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有能力了也要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潘慧琴说。

      临近午饭,记者走进煤矿的食堂。刚刚从井下上来的矿工正在吃饭,肉食、青菜、饺子和面食一样也不少,记者询问矿工伙食怎么样时,憨厚的矿工们笑着说:肯定好得很嘛,比在家吃得好,周老板人很实在,在伙食上面从来不亏待矿工。“他宁愿自己少赚钱,也要把矿工的生活安排得妥妥当当,逢年过节还要给矿工改善伙食。”百子煤矿办公室郑主任说。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将要离开百子煤矿的时候,周时昌对我们说道:“旬邑的老百姓很淳朴,干部也很实在。这里的投资环境一直不错,所以家乡的商人们也愿意到旬邑县来投资。这些年,旬邑县城市规划改造、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得非常好,尤其是这两届领导,变化最大,翻天覆地一样。”

      周时昌的旬邑情结,成了紧紧联系浙商和陕西的一根纽带、一座桥梁。而厚道做人、勤劳创业的周时昌,更是成为了旬邑人眼中浙商的“形象代言人”。

      “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旬邑人。”这便是对浙商周时昌最准确的描述。“我还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发动更多的朋友来旬邑投资建设!”周时昌说。

      “其实我只是做了我自己应该做的事,自己致富了不忘记比我贫苦的人,因为我也是从贫穷中走过来的,我知道他们多么需要帮助,现在政策和创业环境多好啊,帮助他人就是成就自己,这种感觉最充实。”温州商人周时昌简朴的言语,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